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讓大地重生的藝術計畫

70年代美國地景藝術家以推土機在荒漠中雕刻大地,那種壯闊氣勢令人印象深刻;克里斯多的捆包地景,也創造了視覺奇觀。他們使得地景成為一種新的創作類型。然而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人們不得不去思索、反省:難道我們跟大地就只有這樣的宰制性關係?一些以植物雕塑大地的創作者於是提出了具體的回應。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波依斯的’七千棵橡樹’作品。

1982年,在第七屆文件大展上,波依斯邀請人們認養躺在美術館前面的七千株樹苗,並把它們種在卡塞爾(Kassel)這個頗為都市化的城市及週遭。他說,種樹是為了去形塑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波依斯稱這個植樹計畫是個社會雕塑,因為他意圖使人類生活環境得以再生。

七千棵橡樹計畫在1987年宣告完成;所有的樹都被認養、種植了。大家期待看著一個缺乏綠蔭的城市景觀被改變,也等待看看科學數字證實,城市的溫度、空氣、噪音因為這些樹而有改善。前年夏天,當歐洲豪雨不斷,德國也日日有城市淹水時,這個沒遭淹水禍害的卡塞爾市又討論著’七千棵樹’為城市帶來的實質效益。

1989年,美國一位華裔藝術家沒有清(Mel Chin)也開始用植物來創作。沒有清是學雕塑的,作品向來關心政治社會議題。由於對物質轉變現象感興趣,他注意到有一種特殊植物專門吸收重金屬,於是想把它拿來作為雕塑的材料。他找到了美國政府部門裡,一位專門研究這種’超級吸收器’ (hyperaccumulators)的專家--錢尼(Rufus L. Chaney)。錢尼當時已經放棄繼續做這方面研究了,因為找不到經費支持。沒有清於是與他合作,展開一個叫做’再生田野’(Revival Field)的計畫,得到藝術基金會的資助,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土地上,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種植計畫,去除 60平方呎土壤上的有毒物質。他說,他以植物取代傳統的雕刻刀,以遭污染的土壤,取代雕塑家酷愛的大理石、木塊。

’再生田野’的做法是,把受污染的土地以鐵絲網圍起一個方形,裡面畫出一個圓。圓裡再切出X路徑,並分出區塊,每塊種不同的植物以便分析研究。應用的植物主要是甜玉米與白玉草等。重金屬像鋅、鎘都會被植物的葉和根吸收,隨著植物生長,毒物就被儲存進植物裡。聖保羅市則負責此生態園區的維護。
1991年秋,植物成熟收割,乾燥處理後燒掉,再由錢尼做分析。實驗證明,這個綠色有機的污染物處理法,確實能去除土壤裡的重金屬。而且錢尼認為,如果提煉出來的重金屬量大的話,又可回收再利用。

’再生田野’後來受到德國專家的注意,於是邀請沒有清和錢尼到斯圖加克進行一個更大面積的十年再生計畫。2001年,這個計畫得到美國一個專門提供創新獎的’創意資本’獎助(Creative Capital Grant),顯示這種結合藝術與應用科學的計畫,對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有所啟發。

沒有清以植物在大地上進行的雕塑是減法性的、環境性的、極限性的,他的目的在於去掉環境的負荷,並讓大地回到健康狀態。他的藝術觀念與態度很值得我們借鏡。


本文發表於藝術家雜誌2004.4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