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挑戰公共藝術

每次到紐約,一定會經過聯合廣場,因為它是許多街道匯聚所形成的圓環,而附近十二街上的Strand二手書店,是我一定光顧的地方,因為每次都會有意外的收穫。
聯合廣場及四周似乎不斷在改變,建物外觀、商店門面越來越精緻,廣場空間也越來越向外開放。抗議布希警察國家政策的美國人、要求獨立建國的巴勒斯坦人,和一群跟著快速節奏手足舞蹈的年輕人、在公園裡野餐的家庭老少、在階梯上休息的購物人,和諧的溶成一幅豐富的市民廣場景象。
然而這次我在書店裡意外買到的書是--德逸雀(Rosalyn Deutsche) 1998年出版的”驅趕—藝術與空間政策”(Evictions—Art and Spatial Politics),正好精闢入裡的討論一件關於聯合廣場的作品--沃迪茲寇(Krzysztof Wodiczko)的’遊民投影—提給紐約市的計畫’(1986),讓我有機會了解廣場更新再造與針對此所提出的作品深層意涵。
聯合廣場在十九世紀時,就是曼哈頓的公寓旅館及購物中心,二十世紀逐趨沒落,紐約市都發局於1984年初步完成更新規劃。然而更新再造使得單身公寓旅館數量減少,代之而起的是昂貴的辦公及商業大樓。房租變貴了,高級服務業進駐,許多原本窩在這個沒落區域的低收入戶或失業者,因此被迫成為無家可歸的遊民。
聯合廣場中間掛著美國國旗,東西南北四周各有一座雕像,分別是華盛頓、林肯及法國解放的象徵--拉法葉,都極具英雄色彩,唯一例外的是一座溫馨的母子噴泉雕像。原籍波蘭、住在紐約、在麻州理工學院教書的沃迪茲寇於是以拼貼圖像投影方式,把騎在馬上的華盛頓,變成一手拿著清潔布,有如阻車、幫人擦窗的失業工人;右手原本彎曲攬著衣服的林肯,則被拼貼投影成綁著繃帶、拄著柺杖、拿著杯子要錢的殘障人士;拉法葉和母子雕塑也都分別被轉化為伸手要錢的遊民。
沃迪茲寇以錯置手法突顯都市更新再造中,低階民眾被位移的處境。由於投影的強大燈光,’遊民投影’這個夜間劇場因此隱約述說著:白天的英雄,到了晚上就成了街頭狗雄;或者說,白天由英雄和中產階級佔領的廣場,夜間才為遊民所擁有。這件作品的劇場性、短暫性,與強調永久性、財產擁有的一般公共藝術,在操作方式上當然極為不同,因此它也只是以一個作品計畫的方式呈現。
德逸雀分析說,都市更新再造常常是上層階級的品味塑造,而他們特別喜愛用古典雕塑的秩序感來裝飾空間,以創造一種撫慰人心、去掉差異的作用,並藉此和緩空間再造時可能引發的衝突。因此這些原本象徵獨立、自由、人道的雕像,被很微妙的轉化為,房地產獲利的保證。因此她批評到,公共藝術也成為這個社會,在國家力量介入下,把房地產視為商品操作的不正義幫兇。然而沃迪茲寇的作品把原本要平撫差異的廣場雕像,再度翻轉為引發公共論辯的媒介。這件作品背後其實還在質疑:廣場及四週所服務的市民是誰?公共雕塑所訴求的公眾又是什麼樣的人?
對比台灣在公共藝術、閒置空間改造為藝術村、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對於藝術在空間再結構背後所扮演的角色完全缺乏討論,沃迪茲寇的作品和德逸雀的書因此讓我讀得其實很膽跳心驚。

本文發表於藝術家雜誌2004.5月

沒有留言: